故义者,天下之所赏也。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或无功而先举,或 有功而后赏。何以明之?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 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 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 “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 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 矣。赵亡则君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 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 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将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而乱。朝、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 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淮南子·人间训

故义者,天下之所赏也。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何以明之?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将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而乱。朝、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

注释:

  • 故义者,天下之所赏也(因此,正义是天下所崇尚的)
  • 百言百当(即言论和行为完全相符)
  • 不如择趋而审行也(与其选择行动而谨慎地实行)
  • 或无功而先举(有些人在没有功劳时就被提拔)
  • 或有功而后赏(有些人在有了功劳之后才得到奖赏)
  •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晋文公准备在城濮与楚国交战)
  • 咎犯曰(咎犯说)
  • 君其诈之而已矣(君王应该使用欺诈)
  • 雍季对曰(雍季回答说)
  • 焚林而猎(焚烧树林进行狩猎以获取更多的动物)
  • 后必无兽(但这样以后就没有野兽)
  • 以诈伪遇人(用欺诈对待他人)
  • 虽愈利(虽然更加有利)
  • 后无复(但是不会有结果)
  • 君其正之而已矣(君王应该纠正)
  • 与楚人战(与楚国人战斗)
  • 大破之(大胜)
  • 还归赏有功者(返回并赏赐有功的人)
  • 先雍季而后咎犯(先赏赐雍季而不是咎犯)
  • 左右曰(周围的人这样说)
  • 城濮之战(城濮之战)
  • 咎犯之言(咎犯的话)
  • 一时之权也(是一时的权利)
  • 万世之利也(万代的好处)
  • 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我怎么可以先一时的权利)
  • 而后万世之利哉?(然后再考虑万代的利益吗?)
  •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智伯率领韩国和魏国进攻赵国)
  • 决晋水而灌之(决开晋水进行灌攻)
  • 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城下的人们爬在树上做饭)
  • 襄子谓张孟谈曰(襄子命令张孟谈说)
  • 亡不能存(如果灭亡就无法生存)
  • 无为贵智士(不值得尊敬智慧过人的人)
  • 臣请试潜行(臣请试探着秘密行走)
  • 见韩、魏之君而约之(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王并且和他们结盟)
  • 亡则君之次矣(如果赵国灭亡,那么魏国就是下一个目标)
  • 及今而不图之(如果不现在考虑)
  • 祸将及二君(灾难会降临到两国君主身上)
  • 二君曰(两个国君说)
  • 粗中而少亲(粗心大意而又缺少亲近感)
  • 谋而泄(泄露计谋)
  • 必败(必然会失败)
  • 为之奈何?(应该怎么办呢?)
  • 张孟谈曰(张孟谈说)
  • 亡不能存(如果灭亡就无法生存)
  • 无为贵智士(不值得尊敬智慧过人的人)
  • 臣请试潜行(臣请试探着秘密行走)
  • 见韩、魏之君而约之(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王并且和他们结盟)
  • 亡则君之次矣(如果赵国灭亡,那么魏国就是下一个目标)

译文:
晋文公准备在城濮与楚国交战,向咎犯询问作战计划,咎犯回答:“仁义的事,君子不喜欢过于直白忠诚;战争的策略,不喜欢过于狡猾。”于是晋文公听从了咎犯的建议。当楚国来犯时,晋国军队被围困在城濮,晋文公问张孟谈该怎么办,张孟谈谈到:“如果晋国没有力量再维持下去,粮食又非常缺乏,大臣们又生病,我们该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灭亡了就不能保存自己,国家危急不能保全自身。我们不应该重视那些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我建议暗中行动,去见韩、魏两位国君并和他们商量对策。”于是张孟谈去见韩、魏两位国君,劝说他们:“根据《诗经》里的说法:‘嘴唇没有了就会感到牙齿寒冷。’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会灭亡。赵国一旦灭亡,您二位就会成为第二个敌人。现在你们不想办法对付智伯,将来灾祸就会降临到你们身上。”两位国君听了这话后说:“智伯这个人太粗心而且缺少亲近感,我们的计谋泄露了,事情一定会失败,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这些话是出自您的口中,进入我的耳朵里,还有谁能够知道呢?况且人们之间有着同情心和共同利益就会互相帮助。你们应该考虑一下我们的计谋。”两位国君于是跟从张孟谈的意见秘密商议,并与他约定了时间。到了夜晚的时候,赵军打算杀掉守卫河堤的士兵放火烧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救水后乱作一团,晋军的将士攻击它,智伯军队大败。晋军杀死智伯并将他的国土分割三份。晋文公因为这次胜利就奖赏了有功之人,其中高赫是最高的奖赏者。群臣请求说:“晋阳得以保存,这是张孟谈的功劳。但赫却获得最高奖赏,这是为什么呢?”晋文公说:“晋阳被困的时候是我国家的危难之时,群臣中没有人有骄傲自满的心态,只有高赫保持君臣之间的礼仪。所以我把最高的奖赏给了他。”由此看来,义是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或者保全一个国家,也比不上行义的伟大。所以孔子说过:“美好的言辞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增加别人对你的喜爱。”

注解:

  • 张孟谈的建议“亡不能存”体现了对形势的准确判断。
  • 晋文公最终选择听从张孟谈的计策。
  • 智伯的行为导致了自身的毁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