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诗句
伤寒论 · 辩脉法
译文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释
- 卫气衰:指卫外之气虚弱,无法有效抵御外邪。
- 加烧针:用高温灼烧的针刺治疗疾病。
- 阳结:指阳盛于内,气血凝滞不畅。
- 阴结:指阴盛于内,气血运行受阻。
- 阳气微:指阳气不足,身体机能下降。
- 血脉不通:血液流动受阻。
- 形冷、恶寒:身体感觉寒冷,怕风怕冷,可能表示体内有外邪侵犯或阳气受损。
- 动:脉搏跳动。
- 阳气衰:指阳气不足,生命活动能力降低。
- 缓:脉搏缓慢。
- 弦:指脉象紧张有力,像弓弦一样。
- 紧:指脉象紧绷,快速而不稳定。
- 动中求静:在剧烈变动中找到平静状态。
- 阴阳交泰: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的状态。
赏析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讨论了各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辩脉法》主要讲述了通过观察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阶段。文中提到的各种脉象及其对应的病理变化,反映了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思路和对生理、病理现象深入细致的观察。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以及不同疾病的类型和发展趋势。这种以脉诊为核心的诊断方法,至今仍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