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诗句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译文

如果脉搏浮而数,应当发热,但同时出现恶寒、身体疼痛等症状,且饮食正常,这可能是由于体内有积聚的脓液。如果脉搏浮而迟,面色红润却伴有战栗,那么在六到七天内应当出汗后病会痊愈。但如果反而出现发热的症状,病情就会延迟。这是因为脉迟表明没有阳气,无法产生汗液,患者的身体会感到瘙痒。

注释

  • 诸脉浮数:各种脉象中,浮而数的脉象表示病人有发热的症状。
  • 当发热:根据脉象判断,病人应该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 洒淅恶寒:形容病人感到寒冷,并伴有打寒战的症状。
  • 若有痛处:指病人身体上有些部位会有疼痛的感觉。
  • 饮食如常:病人的饮食和平时一样,没有异常。
  • 畜积有脓:指病人体内积聚了脓液。
  • 脉浮而迟:脉搏浮而迟,说明病人的脉象显示没有阳气,无法产生汗液。
  • 面热赤而战惕:面色红润,同时伴有战栗的症状。
  • 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在六到七天内,病人应当通过出汗来缓解症状。
  • 反发热者,差迟:如果病人出现了发热的症状,病情就会延迟。
  • 迟为无阳:脉迟表明没有阳气,即阳气不足。
  • 不能作汗:因为阳气不足,无法产生汗液。
  • 其身必痒:由于阳气不足,患者的身体会感到瘙痒。
  • 清邪中上:指外感的风邪从上部侵入人体。
  • 浊邪中下:指外感的湿邪从下部侵入人体。
  • 阴中于邪:指外感的湿邪侵犯到了人体的下部。
  • 阳中于邪:指外感的风邪侵犯到了人体的上部。
  • 清邪中上:外感的风邪从上部侵入人体,称为“洁”。
  • 浊邪中下:外感的湿邪从下部侵入人体,称为“浑”。
  • 阴中于邪:外感的湿邪侵犯到了人体的下部,称为“栗”。
  • 阳中于邪:外感的风邪侵犯到了人体的上部,称为“雾露之气”。
  • 清邪中上:外感的风邪从上部侵入人体,称为“洁”。
  • 浊邪中下:外感的湿邪从下部侵入人体,称为“浑”。
  • 阴气为栗:外感的湿邪侵犯到了人体的下部,导致阴气收缩,表现为身体发冷。
  • 足膝逆冷:足部和膝盖感觉冷。
  • 便溺妄出:大便和小便频繁地排出体外。
  • 表气微虚:外感的风邪使表气虚弱。
  • 里气不守:里气的运行失常。
  • 三焦相混:三焦的功能混乱。
  • 内外不通:内外气血流通不畅。
  • 上焦怫郁:上焦的气机郁滞。
  • 藏气相熏:脏腑之气相互熏蒸。
  • 口烂食断:口舌糜烂,食物难以咽下。
  • 脉滑:脉搏滑利。
  • :呕吐。
  • 此为医咎:这是医生的错误。
  • 责虚取实:责备医生没有诊断清楚病情就急于治疗。
  • 守空迫血:固守着空虚的地方逼迫血液流动。
  • 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如果脉搏浮而数,并且鼻子干燥,那么一定会出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