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 呼吸是脉搏的开始,初次摸脉感觉脉搏来时快而去得慢,这是外感病邪在表,里虚的表现。初次摸脉感觉脉搏来时迟而去得快,这是体内有热邪在里的,表现为实热。
  1.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 提问的人想知道这三种诊断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1.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 询问者的陈述让中医师知道如何判断病情的恢复情况。
  •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表现和医生的诊断,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是否好转。如果患者表现出发热,身体疼痛等症状并自行休息,说明病情可能有所改善。这时,医生触摸患者的脉搏,发现脉搏沉而迟,就可以推测病情已经好转。因为如果是外感疾病,那么病人的脉象应该是浮大,而现在患者脉象沉而迟,所以可以判断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1.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 假设患者称肚子突然疼痛,并且自己坐下。医生到达现场进行诊断,发现脉搏浮大,就认为病情有所好转。
  •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表现和医生的诊断,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是否好转。如果患者表现出腹痛的症状并自行坐着,说明病情可能有所改善。这时,医生触摸患者的脉搏,发现脉搏浮而大,就推测病情可能有所好转。因为如果是腹部疾病,那么患者的脉象应该是沉而细,但现在患者脉象浮而大,所以可以判断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1.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 当家属来请求帮助时,患者抱怨说感到极度发热。第二天医者到来后,患者选择靠墙睡觉。这表明热度已经消退了。如果此时脉象不和谐,医者会说患者的病情已经痊愈了。
  1.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 如果患者选择靠在墙上睡而不被惊醒并四处看,这可能表明他/她没有真实的疾病。如果他/她说话时停顿三次,然后停止说话,这可能是一种伪装的症状或欺骗行为。如果患者的真实脉象正常,医者会告诉他/她的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服用吐剂或泻药,并进行针灸治疗多次才能痊愈。

赏析:
本诗是《伤寒论》中的一个片段,讨论了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技巧及其应用原则。其中,“呼吸”指的是脉搏跳动的起始部分,“内虚外实”、“内实外虚”分别描述了不同的病理状态和预后。此外,通过实际病例的分析和对话,展示了不同层次的中医诊断方法和理论思维。整体上,这首诗反映了中医诊断学的核心理念和应用实践,强调了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和方法以获取准确的诊断结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