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甘寒)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解析《伤寒论》中太阳病脉证与治疗
- 原文及译文对照
- 原文:“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译文:将上述四种药材放入四升水中,煮沸后取出药液,过滤去渣,每次服用时分成三次。
- 关键词解释
- 太阳病:指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 脉证:指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和症状来判断病情。
- 五苓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口渴等症状。
- 栀子豉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心烦、失眠等症状。
- 赏析
- 《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其内容涵盖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对原文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
-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剂。例如,对于太阳病的治疗,可以根据病人的脉象和症状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五苓散或栀子豉汤等药物。
《伤寒论》还强调了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休息充足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