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解析】本句描述了少阳病的主要症状是口苦、咽干、目眩。其中”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可能是药物或饮食的影响;”咽干”是指咽喉干燥,可能与疾病导致的津液不足有关;”目眩”是指眼睛看东西时感觉晕眩,可能是因为风邪侵犯头部所致。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解析】这句描述了在少阳病中出现的中风症状,表现为耳朵听不见,眼睛发红,胸部感到满且烦躁不安。这种情况下不适合使用吐下法治疗,如果误用吐下法会加重病情,导致心悸和惊恐。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解析】本句指出了伤寒的症状中,出现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属于少阳证。由于少阳证患者不宜使用发汗疗法,否则会导致谵语等胃气上逆的症状发生。若已经出现了谵语,则应该采用小柴胡汤来调和胃气,缓解症状。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解析】本句描述了一个情况,即太阳病未治愈而转入少阳的情况,此时会出现胁下硬满、干呕、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还有往来寒热的表现。如果这些症状还未通过吐下方法进行治疗,且脉象为沉紧,那么可以给予小柴胡汤来进行治疗。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解析】本句指出了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已经使用了吐下、发汗或温针灸等方法,并且出现谵语症状,那么这种情况被称为“坏病”。需要了解病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解析】这句描述了三阳合病的症状,包括脉象浮大、上关上(指脉搏跳动有力,且向上冲击)、只想睡觉、闭眼时出汗等症状。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解析】本句解释了为什么伤寒病人在经过六七天的治疗之后没有出现大热症状,反而出现躁动和烦躁不安的原因。这是因为邪气从阳转阴,侵入到人体内部所致。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解析】这句说明了伤寒病人在病程第三天时,由于三阳经的邪气已经被清除干净,因此进入三阴经的阶段。在这个时候,虽然病人能够正常进食,但是不会呕吐。这可能是因为三阴经的邪气并不影响病人的正常消化功能。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解析】这句指出了如果伤寒病人的少阳脉出现小脉,说明病情即将好转,这是预后良好的征兆。

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