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肢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黄芩一两(苦寒)芍药二两(酸平)鸡子黄二枚(甘温)阿胶三两(甘温)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解析少阴病脉象与治疗方剂

  1. 原文解读
  •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 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 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
  1. 译文对照
  •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 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
  1. 关键词注释
  • 微细:指脉搏细小且微弱
  • 但欲寐:只想睡觉,不想活动
  • 欲吐不吐:想呕吐但又止住
  • 心烦:心中烦躁不安
  • 五六日:指病程已持续五六天
  • 自利:腹泻
  • 渴:口渴
  • 下焦虚有寒:指下焦部位虚寒
  1. 赏析
  •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 本篇讨论了少阴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 通过分析脉象、症状及治疗原则,为临床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