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了厥阴病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本文将逐句解读原文,并提供相应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原文: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
译文:取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制),蜀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注释:
- 乌梅:味酸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治疗虚寒引起的腹泻。
- 细辛:味辛热,能散寒止痛,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症状。
- 干姜:味辛热,能温中散寒,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呕吐等症状。
- 黄连:味苦寒,能清热燥湿,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黄疸、口苦等症状。
- 当归:味辛温,能补血活血,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 附子:味辛热,能温阳散寒,用于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脉微等症状。
- 蜀椒:味辛热,能温经散寒,用于治疗寒凝血滞引起的痛经、关节疼痛等症状。
- 桂枝:味辛热,能解表散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寒等症状。
- 人参:味甘温,能补气健脾,用于治疗脾气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 黄柏:味苦寒,能清热燥湿,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黄疸、口苦等症状。
- 赏析:
-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对厥阴病的详细论述,通过对乌梅等药物的配伍使用,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 原文中的“乌梅三百个”等剂量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医在药物配伍上的严谨态度。
- 通过分析药物的功效和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厥阴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 原文中的“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等服药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通过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的逐句解读和译文翻译,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同时,通过对药物功效和作用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