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此节主要讲述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的脉象和症状来判断是否可以使用发汗治疗。作者通过对比三阴三阳篇中的病症和本节内容,强调了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指出了在发汗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警示医者在使用发汗治疗时要谨慎对待。
译文:
疾病已经到了紧急的程度,需要迅速诊断和治疗。其中有些疾病的症状比较明显,而另一些则可能隐藏在不易察觉的部位。因此,这里汇集了一些可以用发汗治疗的疾病,也有一些不宜使用发汗治疗的疾病。这些内容在三阴三阳篇中也有类似的讨论,这是因为这些内容相对易懂且容易理解。此外,有时这些疾病并不完全在三阴三阳篇中,而是出现在其他章节中。
脉象: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解释:
- 濡:指脉象细长,软弱无力。
- 弱:指脉象沉弱不显。
- 关:中医脉象的一种,位于寸口脉的外侧,代表心与小肠经。
- 巅:中医脉象的一种,位于寸口脉的最高点,代表头部。
- 微:指脉象微弱,阳气不足。
- 涩:指脉象细小而不畅。
- 阳气反微:指的是阳气不足。
- 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指在出现中风的情况下,由于汗出过多导致身体燥热不安。
- 涩:指脉象细小而不畅。
- 厥而且寒:指因阳气不足而出现的四肢厥冷、感觉寒冷的症状。
-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指因为阳气不足而导致的燥热不安、躁动不安等现象。
- 涩则无血,厥而且寒:指因为血液不足而导致的寒冷和四肢厥冷等症状。
- 阳微发汗:指阳气不足的情况下使用发汗治疗。
- 躁不得眠:指因为燥热不安而导致的睡眠困难。
-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指在右侧有气机活动的地方,不宜使用发汗治疗。
- 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指在用发汗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出血、口渴、心烦、恶心呕吐等症状。
-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指在左侧有气机活动的地方,不宜使用发汗治疗。
- 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指在使用发汗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头晕、出汗不止、肌肉抽搐、眼神呆滞等现象。
-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指在咽喉部位出现阻塞时,不宜使用发汗治疗。
- 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指在使用发汗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吐血、气血欲绝、手足厥冷、蜷缩不动、无法自我保暖等症状。
-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指在所有脉象中如果存在数动微弱的情况,就不建议使用发汗治疗。
- 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指在使用发汗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大便秘结、腹部干燥、胃部干燥不适等症状。
- 其形相象,根本异源:指这些症状虽然相似,但它们的成因和本质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