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原文: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译文:
脉搏微弱而软弱,软弱反而出现在关部,濡弱反而出现在头顶,弦紧反而出现在上部,微弱反而出现在下部。注释:
- 脉微而弱:指脉搏细弱无力。
- 弱反在关:指脉搏在关部显得虚弱。
- 濡反在巅:指脉搏在头顶处显得濡弱。
- 弦反在上:指脉搏在上部呈现弦紧状态。
- 微反在下:指脉搏在下部显得微弱。
- 赏析:
- 这段文字描述了不同部位脉搏的异常变化,反映了病人体质和病情的复杂性。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阴阳气血状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原文: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译文:
咳嗽加重,频繁地呕吐涎沫,咽喉干燥,小便不利,心中饥饿烦躁,突然发作,其症状类似疟疾,既有寒象又有热象,身体虚弱而寒冷发抖,咳嗽时发汗,蜷缩不舒适,腹部又硬又胀。注释:
- 咳者则剧:指咳嗽加重。
- 数吐涎沫:频繁地呕吐涎沫。
- 咽中必干:咽喉干燥。
- 小便不利:小便不畅。
- 心中饥烦:心中感到饥饿和烦躁。
- 日卒时而发:突然发作。
- 其形似疟:其症状类似疟疾。
- 有寒无热:既有寒象又有热象。
- 虚而寒栗:身体虚弱而寒冷发抖。
- 咳而发汗:咳嗽时发汗。
- 蜷而苦满:蜷缩不舒适。
- 腹中复坚:腹部又硬又胀。
- 赏析:
-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咳嗽加重、呕吐涎沫、咽喉干燥、小便不利、心中饥饿烦躁等。这些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需要进一步的诊断来确定具体的病因。同时,文中提到的“其形似疟”和“有寒无热”等描述,提示了病人可能存在阴阳失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