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诗句释义:
-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 注释: 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领袖人物,他出生时就显得非常神奇,能够说话,年幼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领导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勤奋、敏捷,最终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并登上了天空。
- 赏析: 此句展现了黄帝非凡的天赋与卓越成就,体现了古代神话中对英雄人物的理想化描绘。
-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 注释: 黄帝向一位名叫天师的智者请教,询问自己听闻的关于远古时期的人能够活到一百岁且行动自如的情况,现在的人却只有五十岁左右就感到身体衰老,这是否是时代的变化所致,或者是人们失去了某种东西?
- 赏析: 此句反映了古人对于生命规律的探求与疑问,体现了对自然法则和社会变迁的认识。
-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注释: 岐伯(古代医学家名)回答黄帝,说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调和自己的身心,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做无谓的劳累,因此他们的形体和精神都保持健康,能够享受完美的人生,寿命可达百年。
-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的顺应,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长寿效果。
-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注释: 现在的人们生活放纵,把饮酒当作日常饮品,把纵欲当作常态,醉酒之后还进入卧室,消耗精气,损耗真气,不懂得保持精力充沛,也不适时调养精神,只追求短暂的快乐,起居没有规律,因此到了五十岁就开始感到身体衰老。
- 赏析: 这句话批评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其后果,指出过度的纵欲和缺乏节制会导致身体机能的衰退。
-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注释: 古代的圣人教导百姓要远离虚邪贼风(即致病的因素),只在必要时才回避,保持心态宁静和虚无,使真气顺从体内,精神内守,这样疾病就不会发生。
-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古代智慧中的一种养生思想,强调了保持内心平和与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 注释: 因此,一个人如果志向清闲、欲望不多,内心就会感到平静而不是恐惧;身体虽然忙碌但不会感到疲倦;气息顺畅,可以随心所欲;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 赏析: 这句话描述了理想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和谐、满足的生活哲学。
-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 注释: 因为人们喜欢美味的食物,穿着舒适的服饰,乐于当地风俗,所以上下之间没有相互攀比的现象,这样的人民自然会保持朴素的状态。
- 赏析: 这句话强调简朴、满足和自然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简朴生活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