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它探讨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和阴阳来保持健康。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 “道”指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或规律。
- “圣人”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和智慧的人。
- “愚者”是指普通大众或者没有深厚智慧的人。
- “行之”指的是实践、遵循。
- “佩之”意味着携带、持有。
- “从阴阳”指的是顺应自然的变化(如季节更替等)。
- “生”和“死”、“治”、“乱”在这里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生死交替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 “反顺为逆”指的是违背自然的规律,与自然背道而驰。
- “内格”指的是内部矛盾、冲突。
-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 “故”表示这是前文所论述的内容的结果或总结。
- “不治已病”指的是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
- “治未病”则是预防疾病的发生。
- “不治已乱”指的是不处理已经混乱的状况。
- “治未乱”则是防止混乱的发生。
- “此之谓也”表示这样做是正确的做法。
-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夫”在这里是一个连词,引出下一句话作为比喻。
- “病已成而后药之”指的是疾病已经发生之后才开始治疗。
- “乱已成而后治之”指的是混乱已经出现之后再去解决。
- “譬犹渴而穿井”,比喻在口渴时才去打井取水。
- “斗而铸锥”,比喻在战斗激烈时才去铸造武器。
- “不亦晚乎”在这里表达了如果等到问题严重后才采取措施,那么解决问题的时间就会晚了。
赏析:
这首诗强调的是预防重于治疗,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以避免其发生。这与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相似,主张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疾病发生后再进行治疗。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