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素问·阴阳别论》是一篇讨论阴阳学说的医学文献。下面是这首诗逐句解释:
结阳者,肿四支。
阳气过盛,会导致四肢肿胀。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气过盛,会导致大便出血,每次增加一升,再次增加二升,三次后增加到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阴阳错杂,阴液偏少而阳气偏盛的情况被称为石水病,常见于小腹肿胀。
二阳结,谓之消。
两阳并立,则称为消渴,即消渴病。
三阳结,谓之隔。
三个阳脉并立,则称为隔气,即气滞。
三阴结,谓之水。
三个阴脉并立,则称为水逆病。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两个阳性与一个阴性同时存在时,会出现咽喉肿痛的症状,称为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相搏,指男女交合时,如果女性阴虚而男性阳虚,则称为有子(怀孕)。
阴阳虚,肠澼死。
如果阴阳两虚,会导致痢疾死亡。
阳加于阴,谓之汗。
如果阴气不足而阳气旺盛,则出现出汗现象,称为自汗或盗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如果阴液不足而阳气亢进,则导致崩漏。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三个阴脉和三个阳脉同时搏动,在二十日夜半时死亡;两个阴脉和一个阳脉同时搏动,在十三日凌晨时分时死亡;一个阴脉和一个阳脉同时搏动,十天后死亡;三个阳脉同时搏动且鼓胀,三天内会死亡;三个阴脉和三个阳脉同时搏动,会导致心腹满闷和不能隐藏症状,五天后死亡;两个阳脉同时搏动,会导致温热之病,预后不好,不超过十天就会死亡。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阴阳失衡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各种病症的出现。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强调阴阳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文中描述了不同情况下阴阳失衡所导致的疾病,包括肿胀、便血、消渴、隔气、水逆、喉痹、有子、崩漏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阴阳失调导致的病理变化。此外,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病情,如温病、水肿等,以及预后情况。整体上,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中医知识,帮助我们理解阴阳理论在人体健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