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阴阳离合论》是一篇探讨阴阳理论的重要文献。该文通过讲述天地与人体之间的关系,阐述了阴阳的数理特性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下面对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及注释:
黄帝问曰:“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一年中大小月共计三百六十天,这与人体的生理周期相似,现在我发现三阴三阳并不对应于阴阳,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阴阳是数的最小单位,推演到最大单位,其数字可以是十、百、千、万。虽然数量庞大但核心一致。比如天空覆盖大地,万物生长;未从地面生出的,称为阴处或阴中之阴;已经从地面发出的,称为阴中之阳。阳气赋予身体正性,阴气主导其主次。因此生命从春天开始,生长于夏天,收获于秋天,保存于冬天。”若阴阳失衡,则天地四塞。阴阳变化在人身上的表现也可数可数。
帝曰:“我希望能了解三阴三阳的离合关系。”
岐伯说:“圣人南面而立,前方为广明,后方为太冲。太冲之地,名为阴中之阳。中身之上,名为广明,广明之下,名为太阴。太阴之前,名为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为阴中之阳。”
译文及注释如下:
黄帝问: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一年中大小月共计三百六十天,这与人体的生理周期相似,现在我发现三阴三阳并不对应于阴阳,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答:阴阳是数的最小单位,推演到最大单位,其数字可以是十、百、千、万。虽然数量庞大但核心一致。比如天空覆盖大地,万物生长;未从地面生出的,称为阴处或阴中之阴;已经从地面发出的,称为阴中之阳。阳气赋予身体正性,阴气主导其主次。因此生命从春天开始,生长于夏天,收获于秋天,保存于冬天。若阴阳失衡,则天地四塞。阴阳变化在人身上的表现也可数可数。
帝曰:我希望能了解三阴三阳的离合关系。
岐伯说:圣人南面而立,前方为广明,后方为太冲。太冲之地,名为阴中之阳。中身之上,名为广明,广明之下,名为太阴。太阴之前,名为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为阴中之阳。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也体现了古人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通过对《阴阳离合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阴阳理论在中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理解和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