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谓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上(原文脱字,据《太素》补)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谓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上(原文脱字,据《太素》补)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这段文本出自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其中详细讨论了人体脏腑的分类和功能。文中指出,人体的脏腑可以分为脏与腑两类。其中,“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被定义为“六府”,它们生成于地气之中,具有储藏的功能;而“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则被视为“五脏”或称“传化之腑”。这些脏腑各自承担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胃为水谷之海”、“肝主疏泄”等。此外,文中提到“气口”是指人体中的一个重要部位,它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态。通过观察“气口”的颜色、形态等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状态。整体而言,《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不仅提供了关于人体脏腑的详尽信息,还强调了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这种整体观念认为人的健康不仅取决于单一器官的功能,而是整个身体的协调运作。因此,治疗疾病时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脏腑功能、气血状况以及整体健康状况。这一理论指导了中医的诊断与治疗实践,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性和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通过对《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这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是一部探讨人体脏腑结构和功能的古代医学经典著作。
  2. “奇恒之腑”指的是那些与普通脏腑功能不同的特殊区域或结构。
  3. “地气”在这里指的是大地之精气,对人体脏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 “天气”指的是天空之气,对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也有影响。
  5. “传化之腑”指的是那些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物质的器官。
  6.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是人体的主要脏器。
  7. “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8. “五味入口”指的是食物进入人体后,分别经过五脏的消化吸收和转化。
  9. “藏于胃”意味着食物中的营养和精华被储存于胃中,以滋养五脏。
  10. “气口”是指人体中一个重要的部位,通过观察它的色泽和形态可以了解人体内脏的功能状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