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藏生成》是一篇探讨人体脏腑功能与颜色、味道关系的重要文献。该篇通过色味对应五脏的论述,展现了古代中医对疾病预防和诊断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该篇章的详细赏析:
- 色味与脏腑的关系
- 白当肺、辛:白色象征肺部,辛味代表肺的功能。
- 赤当心、苦:红色象征心脏,苦味则表示心脏的功能。
- 青当肝、酸:青色象征肝脏,酸味则暗示肝脏的功能。
- 黄当脾、甘:黄色象征脾脏,甘味则表示脾的功能。
- 黑当肾、咸:黑色象征肾脏,咸味则表示肾脏的功能。
- 脏腑功能的描述
- 肺之合、皮也:皮肤的纹理细腻如缟裹朱,显示肺的功能旺盛。
- 心之和、脉也:脉搏的颜色应如以缟裹红,表示心脏的功能正常。
- 肝之合、筋也:筋的色泽应如以缟裹绀,说明肝脏的功能健康。
- 脾之合、肉也:肌肉的颜色应如以缟裹栝楼实,反映脾的功能良好。
- 肾之合、骨也:骨骼的颜色应如以缟裹紫,表明肾脏的功能正常。
- 脏腑功能的体现
- 血归于肝:卧着时,血液会归集到肝脏,使其能够发挥视觉的作用。
- 足受血而能步:脚部接受血液后,能够行走自如。
- 掌受血而能握:手掌接受血液后,能够握持物体。
- 指受血而能摄:手指接受血液后,能够抓取物品。
- 脏腑功能的失调
- 卧出而风吹之:如果人在睡眠中被风吹,会导致血液在肌肤处凝结,形成痹症或厥症。
- 血凝于肤者为痹:血液在肌肤处凝结,会导致关节疼痛,称为痹症。
- 凝于脉者为泣:血液在脉络中凝结,会导致胸部疼痛,称为泣症。
- 凝于足者为厥:血液在足部凝结,会导致头晕眼花,称为厥症。
- 脏腑功能的保养
- 不治已病:主张在疾病未发作时进行预防,而不是等到疾病出现后再治疗。
- 治未病:强调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 养生:提倡通过适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保持脏腑的健康。
- 脏腑功能的诊断
- 四支八谿之朝夕也:四肢和八个穴位是诊断疾病的关键部位。
- 诊之始五决:通过观察五个主要部位(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来判断病情。
- 脏腑功能的治疗
- 针石缘而去之:使用针石等工具来治疗疾病,去除病因。
- 去者何谓也:询问为什么要去除病因。
- 故为之奈何:探讨如何去除病因的治疗方法。
- 脏腑功能的预后
- 人卧血归于肝:人的血液会在睡眠中回流到肝脏,以便在醒来时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
- 肝受血而能视:肝脏接收血液后,能够发挥视觉的功能。
- 足受血而能步:脚部接收血液后,能够行走自如。
- 掌受血而能握:手掌接收血液后,能够握持物体。
- 指受血而能摄:手指接收血液后,能够抓取物品。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藏生成》不仅是一篇关于脏腑功能与颜色、味道关系的文献,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篇文献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医的理论精髓,为现代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