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有不袭乎?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太素》作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太素》作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帝曰:有不袭乎?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岐伯详细解释了《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六节藏象论”,阐述了人体的脏腑与自然界的节气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理解和调整人体健康。

  1. 天度与气的数
  • 文中讨论了“六六”与“九九制会”的概念,这是古代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天文和节气变化的方法。天度和气数的配合对于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至关重要。
  1. 五行学说的应用
  • 岐伯提到自然界的颜色(五色)与味道(五味)的变化对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更精确地诊断疾病和调整治疗方案。
  1. 脏腑功能的体现
  • 心脏作为生命的起始点,不仅提供血液,还负责维护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肺作为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免疫功能起着核心作用。肾脏则是身体的重要储藏器官,负责存储和调节体内的精华与能量。
  1. 季节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文章通过四季的变化展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具体影响。春季对应的肝脏活动增强,有助于情绪的提升和身体的修复。夏季的心脏活动增加,有利于体温调节和精力充沛。秋季肺的功能加强,有助于清除体内废物,保持身体健康。冬季肾的功能增强,有助于储存能量,准备过冬。
  1. 脏腑与自然界的联系
  • 每个脏腑都与其对应的季节有着特定的联系。例如,肺与秋季的关系密切,因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需要大量的营养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自然医学的核心思想。
  1. 治疗原则的提出
  • 文章末尾提到“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强调了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治疗方法的重要性。这不仅反映了中医的预防医学观,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顺应自然规律。

岐伯的解释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描述,更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洞察。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