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新校正云,此为二阴之误)独啸,少阳厥(全元起本,此为少阴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㾓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经脉别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和生理病理变化。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解释:
- 饮入于胃:人的饮食被摄入到胃中。
- 游溢精气:通过胃的消化过程,精微物质向上输送到脾。
- 上输于脾:这些精微物质被脾进一步加工并输送到其他脏腑。
- 脾气散精:脾将食物的精华散布给其他脏器。
- 上归于肺:同时,脾将水谷精微上输至肺。
- 通调水道:这有助于水液的正常代谢与排泄,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 下输膀胱:水液向下输送至膀胱储存。
- 水精四布:水液在体内分布均匀,滋润全身。
- 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五脏六腑相互协作,共同维护着生命的正常运作。
这段内容强调了饮食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脏腑之间的协调合作,描述了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完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