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详细论述了人体的经脉血气变化及其与居住环境、情志、劳逸等因素的关系。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释义:
- 帝曰:少阳脏何象?
- 岐伯的回答:岐伯认为少阳脏像是一种温和而不太实的状态。在《黄帝内经》中,岐伯用“一阳”来形容这种状态的特点,指的是阳气比较充足但不过分强盛。
- 关键词:「一阳」
- 「一阳」在这里表示一种阳气较为充足的状态,但并非过度,而是适中的。
- 帝曰:阳明脏何象?
- 岐伯的回答:岐伯描述阳明脏为大浮的状态,意味着阳明之气过于旺盛,给人一种浮浮的感觉。
- 关键词:「大浮」
- 「大浮」形容了一种过于强烈或过度的气势。
- 帝曰: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 岐伯的回答:岐伯通过比喻来说明太阴和少阴的情况。太阴指的是脾脏,其搏指脾脏搏动(即脾的收缩和舒张),而伏鼓则形象地描述了脾脏搏动时如同隐藏在鼓中一般,不易察觉。
- 关键词:「伏鼓」
- 「伏鼓」比喻太阴脾脏搏动时,其力量虽然存在,却不外露,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感觉。
- 岐伯的描述:岐伯接着提到“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这是指当其他两阴脉(指足少阴肾经)到达的时候,肾的功能状态会有所体现,如果肾的功能正常,则肾不会浮动;反之,如果肾的功能异常,则肾会显得不稳定或浮动。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通过对少阳、阳明、太阴三脏的描述,展示了中医学对人体内在生理功能及其与外界环境互动关系的独特理解。这些描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也为后世中医诊疗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