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黄帝问:“人们居住、活动、性情的强弱,这些变化也会影响脉搏吗?”
岐伯答道:“人受到惊吓、愤怒、过度劳累或处于静止状态时,其脉搏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夜晚行走会使肺气上逆,引发喘息;情绪激动或恐惧会导致肝气不宁,影响脾胃;过度劳累或恐惧则会使肺气受损,影响心脏;在水边或从高处跌落时,肾气和骨骼也会受到影响,此时身体强壮的人,气血运行正常,症状就会消失;而体质虚弱的人,则会因为体力不足而出现病理改变。所以,诊断疾病时,需要观察人的勇怯程度、肌肉和皮肤的状态,通过了解这些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因此,饮食过量会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引发出汗;突然惊吓会消耗精气,导致汗液出于心;重物压迫或长途跋涉会让肾脏出汗;快速奔跑或恐惧会导致汗液出于肝脏;剧烈的运动或劳累会让汗液出于脾脏。所以,四季更替时,阳气的变化也会引起疾病的发生。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当食物进入胃部时,其中的精微物质会散布到肝脏;食物中的湿浊之气会归入心脏,继续向下流注到经脉。气血运行于经络之中,经脉之气归于肺部,肺朝百脉,输送血液至皮毛。毛发与血脉相互融合,将气血运送到腑脏,使得腑脏功能旺盛,精神状态良好。气血的盛衰会留滞在四脏之中,最终归结于权衡(指中医学中的脉象)。权衡的平衡与否,可以通过‘气口’来诊察,以判断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