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原文:
黄帝问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对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黄帝曰:上部之候如何?岐伯说:也有天,也有地,也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其天,各有其地,各有其人。三而三之,合则为天,三而为地,三而成人。如此三而三之,合计共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则必死矣。
译文:
黄帝问道:中部的候诊应如何进行?岐伯回答说:中部有天、地与人的因素。天用以观察肺的状况,地用以观察胸中之气,人用以观察心的状况。
黄帝说:上部的候诊应如何观察呢?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的因素。天用以观察头部和角气的情况,地用以观察口齿之气,人用以观察耳目之气。三个部位各有其相应的因素。三个因素相加,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天地人系统。如果这三个因素相加后合计共为九,那么九分为九野,九野又可以细分为九脏。因此,神脏五,形脏四,合计为九脏。一旦五脏衰败,其颜色必然是夭折的,颜色夭折则必定死亡。
注释:
-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形式,记录了《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思想。
- “中部”指的是胸腔内脏器官的位置。
- “天以候肺”,天是指自然界的气象情况(如气候、季节等),用来推测肺部的疾病。
- “地以候胸中之气”,地是指体内环境,用来观察胸中的气息状况,反映心脏的功能。
- “人以候心”,人指的是人体自身的生理状态,用来观察心脏的功能。
- “上部”指的是头部、颈部和耳朵部分的经络系统。
- “天以为头角之气”,“天以为头角之气”,天指自然环境,用来观察头部和额角的脉象,代表头部及头部周围穴位的状况。
- “地以为口齿之气”,“地以为口齿之气”,地指脏腑功能,用来观察口腔与牙齿部位的脉象,代表消化系统的状况。
- “人以为耳目之气”,“人以为耳目之气”,人指人的生理特征,用来观察耳朵和眼睛部位的脉象,反映听觉和视觉功能的强弱。
赏析: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是一部探讨人体各部位与自然、地理、人理关系的经典文献。通过岐伯的解答,黄帝询问了中部的候诊问题及其对应天、地、人三方面的关系。中部主要涉及胸腔内脏器官,包括肺、心等关键器官,其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体生命活动。上部主要涉及头部和耳鼻喉部位,这些部位是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反映了人体的神经系统与感官系统的功能。下部主要关注消化系统,特别是脾胃的功能,这与中医理论中的“脾主运化”密切相关。整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对人体内部结构的精细划分和观察,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