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章《三部九候论》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一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岐伯对《内经》中的“九针”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阐述,提出了关于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医学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释义:

  1. 黄帝询问: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的知识非常博大精深,无法一一列举。我希望听听其中的关键要点,并将其传授给子孙,使其世代相传,铭记于心,藏之于肝肺,并以此作为我们医者的信仰。”

  2. 岐伯回应:岐伯回答说:“您的问题真是妙极了!这是天地之间最基本、最关键的法则。”

  3. 讨论天地之数:接着,岐伯进一步阐述了“天地之至数”的概念,指出这些数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是自然界运行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天地人对应:岐伯解释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一代表天,象征自然;其余八个数字分别代表地、人。这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生命体系。

  5. 人体的三部九候:根据岐伯的解释,人体也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三候,即天候、地候和人候。通过观察这些部位和候的表现,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发展趋势。

  6. 诊断方法:岐伯还详细介绍了三部九候的具体应用,包括上部天候对应的位置(额头)、中部地候对应的部位(两颊)和下部人候对应的部位(耳前动脉)。此外,他还解释了各个部位的天、地、人三候的含义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指示作用。

  7. 总结:岐伯最后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一诊断体系,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章《三部九候论》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的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通过对这一经典篇章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理论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