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玉机真藏论
诗句释义: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译文:
突然的虚弱导致五脏功能衰竭,脉搏中断,无法正常运转,就像掉入水中无法自救一样,这种状态是无法挽回的。如果脉搏完全停止,如同用手指弹击石头,或者像琴瑟弦被按断一样,面色发青、白色无泽,毛发脱落,那么生命将无法维持。
关键词注释:
- 急虚:突然的虚弱。
- 五脏绝闭:五脏功能衰竭,无法正常工作。
- 脉道不通:血脉中断,无法正常流通。
- 气不往来:气血运行不畅。
- 譬于堕溺:比喻无法自救的困境。
- 真脏气独见:真脏脉象显现,预示疾病严重或恶化。
赏析: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这篇文章中,岐伯详细解释了各种脉象的出现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五脏绝闭,脉道不通”一段,揭示了中医对生命机能失调的深刻理解。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精确的术语,岐伯向读者展示了身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此段讨论了多种病理状态下的脉象变化,强调了脉象对于疾病诊断的重要性。例如,当脉搏完全停止时,可能预示着严重的健康问题或生命的终结。这种描述不仅具有深刻的医学意义,也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文章通过对“肝、心、肺、肾、脾”等主要脏腑的具体描述,展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脉象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变程度。这种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诊断工具,并成为现代中医诊断的重要参考。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不仅是医学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的智慧和技艺,也为我们理解和保护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