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原文: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译文:黄帝说: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疾病转移都有固定的次序。如果五脏有了疾病,就会各自传遍其相克的脏腑。如果不及时治疗,三个月或六个月,或者三天或六天,疾病就会传遍五脏而导致死亡,这是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进行的。所以说:“能够辨别阴阳的,就能知道疾病的来源;能够辨别生死的,就能知道死亡的时间。”就是说,了解疾病到了哪个阶段就该死了。
赏析:这段文字强调了中医理论中五行相克和相生的关系,以及疾病在五脏之间的传播顺序。通过“顺传所胜之次”和“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说明了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紧迫性。同时,“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揭示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即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来源和预后。这种诊断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