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诗句: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

译文:帝说:“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诗赏析:《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是中医经典文献之一,通过解读这一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学中的五行理论、脏腑经络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岐伯对脾的阐述尤其重要,指出了脾在五行之中的位置和功能,及其在人体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下的表现。通过这首诗的解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还能从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导现代医学的实践与研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