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者,身重,善饥(别本作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 原文:脾病者,身重,善饥(别本作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 译文:脾脏有病变的患者,会感到身体沉重,容易感到饥饿,肌肉萎缩无力,足部不能正常活动,甚至会出现抽搐现象。如果脾脏虚弱,会出现腹部膨胀,肠鸣腹泻,食物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状。治疗时应取太阴、阳明、少阴经的血液进行治疗。
- 注释:脾脏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输布水液,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病”指的是脾气不足,运化失常。症状包括身重、善饥、肌肉痿弱、足部活动受限等。
- 原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 译文:肺部有病变的患者,会出现喘息、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肩背部酸痛,出汗过多,臀部、大腿、膝盖、小腿和脚都会出现疼痛。如果肺脏虚弱,会出现呼吸短促、声音微弱、听力减退、咽喉干燥等症状。治疗时应取太阴、足太阳经以外的部分以及厥阴经内部的血液进行治疗。
- 注释:肺主呼吸,与皮肤及体表有关,故“肺病”指的是肺气不足,外卫不固。症状包括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肩背部酸痛等。
- 原文: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 译文:肾脏有病变的患者,会出现腹部肿胀、腿部浮肿、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身体感觉沉重,夜间出汗且不喜欢风吹。如果肾虚,会出现胸中疼痛、小腹疼痛、四肢厥冷、精神不振等症状。治疗时应取少阴经和太阳经的血液进行治疗。
- 注释:肾主水,与膀胱和生殖系统有关,故“肾病”指的是肾虚,水液代谢失常。症状包括腹部肿胀、腿部浮肿、咳嗽、呼吸困难、身体沉重等。
- 原文: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 译文:肝脏颜色呈青色,适宜食用甘味的食物,如粳米、牛肉、枣、葵花等;心脏颜色呈红色,适宜食用酸性食物,如小豆、犬肉、李子、韭菜等;肺部颜色呈白色,适宜食用苦味食物,如麦子、羊肉、杏果、薤白等;脾脏颜色呈黄色,适宜食用咸味食物,如大豆、猪肉、栗子、藿香等;肾脏颜色呈黑色,适宜食用辛味食物,如黄黍、鸡肉、桃、葱等;辛味可以疏散,酸味可以收敛,甘味可以缓和,苦味可以坚固,咸味可以软化。
- 注释:五脏的颜色和五味食物相对应。肝属木,木色青,对应甘味食物;心属火,火色赤,对应酸味食物;肺属金,金色白,对应苦味食物;脾属土,土色黄,对应咸味食物;肾属水,水色黑,对应辛味食物。五味食物在中医中用于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 原文: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 译文:使用毒药来驱除疾病邪气是必要的。日常的饮食应该以五谷为主来滋养身体,水果作为辅助;肉类作为补充;蔬菜作为填充;各种草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味道,以此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并提高免疫力。
- 注释:毒药在中医中用于治疗严重的疾病,但使用时需谨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都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决定,以达到调和阴阳、补充精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