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的逐句释义:
-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是五行理论中关于五味与脏腑相配的理论。
-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描述了五脏在受到不同气的影响时可能出现的症状。
-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解释了五脏与五味相结合时的情绪变化。
-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指出了五脏对于不同环境因素的偏好或厌恶。
-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描述了五脏在生理状态下的分泌物。
-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这是关于五味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具体指导。
-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说明了不同病症的发生部位和季节特点。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平衡来达到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