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血气形志》篇详细讨论了人体气血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释义:

  1. 常数解释:文中指出,人体的气血分布具有固定的规律,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等。这些规律反映了人体在不同季节或不同时间段内的生理状态。

  2. 阴阳表里关系:文中还提到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这是描述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协调。

  3. 治疗原则:根据文中所述,治病时应先去除患者体内的“血”,然后再针对其具体症状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4. 背俞穴位:文中描述了背部的穴位位置和作用,如肺之俞在两乳间中折之处,心之俞在下一度处等。这些穴位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参考点。

  5. 五形志理论:最后,文中提出了五形志的理论,即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等情况下的治疗方法。这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感受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血气形志》篇不仅提供了关于人体气血分布的科学知识,还深入探讨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实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