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赏析】:
《素问·疟论篇》是一篇论述疟疾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原则的文献,其中关于“邪气”的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文章开篇就提出:“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意思是说,所有类型的疟疾,其发病都与风邪有关,但并非所有疟疾的发作都是有规律的。这里,“痎疟”一词,指的是一种疟疾类型,即以高热、寒战、抽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岐伯回答皇帝的问题:“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这段话解释了疟疾发病的起始部位和过程。
黄帝进一步询问:“何气使然?愿闻其道。”意思是想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疟疾的发生?
岐伯回答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这段话详细描述了疟疾发生的原因。
岐伯总结了疟疾发生的规律:“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这段话解释了疟疾发作的周期性。
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疟疾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原则的全面而详细的解释,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疟疾这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章的语言表达也极为简练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