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黄帝内经·素问》是古代中国医学经典之一,其内容涵盖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在这部古籍中,关于疟疾的描述尤其引人注目。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据记载,古人称之为“痎”,意思是“老”或“瘦”。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的记载,疟的发病与气候变化、人体体质等密切相关。下面将逐一分析这一经典文献中对疟疾的病因、症状及治疗的详细解释:

  1. 病因
  • 岐伯认为,疟疾的发生与外界环境和人体内部的平衡失调有密切关系。当人体正气虚弱时,如夏伤大暑导致阳气外泄,或冬寒侵入体内,阴气未固,都可能成为疟疾发作的潜在因素。
  • 此外,气候条件的变化也会影响疟疾的发作。例如,夏至后气候渐凉,若此时人体未能及时适应,则更易引发疟疾。
  1. 症状
  •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疟疾的症状初期表现为身体局部的不适感,如头痛、腰脊疼痛,以及随后的全身发热和寒战。这些症状反映了疾病过程中阴阳失衡的状况。
  • 疟疾发作时,患者不仅会经历冷热交替的剧烈反应,还可能伴有口渴和冷饮的欲望,这与邪气侵袭人体后的生理反应有关。
  1. 治疗
  • 针对疟疾的治疗,《黄帝内经》提出了多种方法,其中包括使用青蒿素哌喹片、磷酸伯氨喹片等药物进行抗疟治疗。这些药物的使用是基于对疟原虫的生活周期及其对药物敏感性的了解。
  • 同时,中医强调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如避免生冷食物,保持室内通风等,以增强人体正气,抵御外邪。

通过对《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疟疾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提供的不仅仅是古代医学知识,更是一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指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