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者?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诗句】
黄帝内经 · 素问 · 疟论
【译文】
黄帝问:很好,如何治疗疟疾?什么时候发病?
岐伯答:疟疾将要发作时,阴阳之气会有所改变,这必然从四肢末梢开始。阳气已经受到伤害,阴气随之受损,所以应当在此时用药物使邪气不能侵入体内,阴气也不能外泄。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可以发现在孙络中脉盛坚而血多的都可以用来治疗,这是因为真正的邪气已经离去,但尚未完全恢复。
黄帝问:疟疾不发作时,它的反应是怎样的?
岐伯答:疟疾之气必然会更盛更虚,这是由于它所处的部位所决定的。如果病在阳位则出现热象和脉躁,在阴位则表现为寒象和脉静,极则阴阳两败,卫气与营气分离,疾病就会自然停止,当卫气复聚时又会再次患病。
黄帝问:有些患者疟疾间或二日或数日后发作,有的口渴有的不渴,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答:疟疾间或发病的原因是,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之间有时相失,不能相遇,所以疾病要经过数日才能发作。疟疾是阴阳更替胜衰的结果,或者甚或者不甚,因此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问:根据理论,夏天受到暑气的侵害,秋天必定会得疟疾;现在疟疾并不一定会按照这个规律发生,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答:这是应顺四时的病变。疟疾的病症不同形状,是由于违背了四季的变化。如果按四时变化来诊断,那么疟疾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在秋季发病的病人,因感受寒邪过重而发热,在冬季发病的病人,因感受寒邪较轻而感觉不特别寒冷,在春季发病的病人,常感恶风,在夏季发病的病人,多见大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