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陉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冶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诗句
-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 疟脉小实急,灸陉少阴,刺指井。
-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 凡冶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 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译文
- 疟疾发作时身体正发热,应针刺足背动脉,打开其空腔,放出血液,立刻感到寒冷。
- 疟疾发作时正想感受寒冷,应针刺手阳明经和太阴经,以及足阳明经和太阴经。
- 疟疾发作时脉搏满大而急,应针刺背部腧穴,使用中等深度的针,旁边五胠俞各一,根据患者的肥瘦情况,放出血液。
- 疟疾发作时脉搏小而实而急,应灸足少阴肾经的穴位,针刺手指的井穴。
- 疟疾发作时脉搏满大而急,应针刺背部腧穴,使用五胠俞、背俞各一,根据患者行走的情况,到达血处为止。
- 疟疾发作时脉搏缓大而虚,应该使用药物,不适宜用针刺治疗。
- 凡是治疗疟疾,先发作像吃食物一样的时间,才可以治疗;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就是失去了治疗时机。
- 各种疟疾而脉象看不见,应针刺十指间的穴位放血,放出的血止住后病就会痊愈。
- 首先观察病人身上有如小豆大小的红色斑点,全部刺破。
注释
-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这是一篇关于治疗疟疾的文献,描述了如何通过针刺来治疗疟疾的不同阶段。
- 疟发身方热:疟疾发作时身体正发热。
- 刺跗上动脉:针刺足背动脉。
- 开其空:打开其空腔。
- 出其血:放出血液。
- 立寒:立刻感到寒冷。
- 刺手阳明、太阴:针刺手阳明经和太阴经。
- 刺足阳明、太阴:针刺足阳明经和太阴经。
- 刺背俞:针刺背部腧穴。
- 用中针:使用中等深度的针。
- 傍五胠俞各一:旁边五胠俞各一。
- 适肥瘦:根据患者的肥瘦情况。
- 出其血也:放出血液。
- 刺指井:针刺手指的井穴。
- 刺背俞:针刺背部腧穴。
- 用五胠俞、背俞各一:使用五胠俞、背俞各一。
- 适行至于血也:根据患者行走的情况,到达血处为止。
- 刺舌下两脉:针刺舌下的两脉。
- 廉泉:廉泉是中医术语,指的是舌下静脉丛。
- 刺项已下侠脊者:针刺项已下侠脊的部位。
- 刺郄中盛经出血:针刺郄中盛经出血。
- 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又针刺项已下侠脊的部位。
-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舌下两脉是廉泉的位置。
- 刺十指间出血:针刺手指的十指间出血。
- 血去必已:放出的血止住后病就会痊愈。
- 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首先观察病人身上有如小豆大小的红色斑点。
赏析
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治疗疟疾的不同阶段及其对应的针灸方法。从疟疾发作时的热到寒的转变,再到不同脉象的治疗策略,都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变化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特别是对于疟疾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显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灵活性和个体化原则。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体质、病情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医治疗的全面性和深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