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日: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诗句: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日: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译文:
黄帝问:患有温热和寒凉疟疾的病人,他们的病位分别在什么脏腑?
岐伯回答:得了温热疟疾的人,是因为冬末初春时感受了风寒之邪而得病,邪气藏在骨髓里,到了春天,由于阳气开始旺盛,邪气无法排出体外,又碰上了夏天的酷暑,导致脑髓枯涩、肌肉消损、腠理疏松,或者在劳动时,邪气和汗液都出来了。这种疾病藏在肾,是由于阳气由内而外散发的结果。如果这样,就会导致阴虚阳亢,阳亢则发热。当阳气衰退的时候,它又会返回来,进入体内使阳虚,阳虚则寒。所以先是发热后是寒冷,这种疟疾就叫做温热疟疾。
黄帝说:患有瘅疟的人怎样呢?
岐伯回答:患瘅疟的人,是因为肺部本就有余邪热,邪热旺盛在全身,厥逆向上冲击,中焦之气虽然充实但不向外宣泄,因为有所用力,腠理张开,风寒邪气侵入皮肤里面,在肌肉之间发作。发作时阳气过旺,阳气过于旺盛不会衰减就会生病。它的邪气没有传遍到阴部,因此只是感到热而不会感到寒冷。邪气在内藏在心,而外在于肌肉之间,使人消瘦肌肉脱失,所以称为瘅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