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剌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剌熇熇之热,无剌浑浑之脉,无剌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下面是《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的逐句翻译:
- 先热而后寒的现象:
- 岐伯解答:这是由于患者先受到风邪的伤害,随后又感受了寒冷,所以表现为先发热后发冷。这种情况与季节也有关系,通常在特定时期发作。
- 病因分析:这种顺序可能是因为风邪和寒邪在体内相互斗争造成的。当阳气开始上升时,阴气尚未完全抑制,导致先发热后寒的症状。
- 但热不寒的原因解析:
- 岐伯解答:这种情况下,阴气已经先于阳气而损伤,导致阳气无法完全控制体内的阴邪,从而只出现发热的症状。
- 阴阳失调:这表示体内阴阳平衡被打破,阳气过于旺盛,阴气相对不足,导致虽然有热象,但缺乏足够的凉意来中和这种过热的状态。
- 关于疟疾的寒热交替:
- 岐伯解答:在疟疾的发展过程中,寒热交替是其特征之一。初始阶段,患者可能会先感到寒冷,接着转变为发热,这种交替反映了体内外邪的斗争和转换。
- 内外温差解释: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是由于外部的寒气侵入体内,与体内的阳气相争,导致体温忽高忽低的现象。
- 疟疾的发病机制:
- 岐伯解答:疟疾的发生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夏季高温时,人体容易受到暑气的侵袭,暑气藏匿在皮肤之内,导致疾病发生。
- 季节性因素:夏末秋初的气候变化也是疟疾高发的时期,此时天气转凉,如果患者未能适应这种变化,就容易出现疟疾的症状。
- 治疗原则和时机:
- 岐伯解答:治疗疟疾时,应遵循“无令邪独发”的原则,即在疟疾发作时不应过度使用药物,以免阻碍其自然恢复的过程。只有当疟疾自行衰退时,才能进行适当的治疗。
- 自我恢复过程:疟疾的发作是由于阴阳失衡导致的,只有在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时,疾病才会真正痊愈,因此必须给予时间让身体自然恢复。
- 预防措施及生活建议:
- 岐伯解答:为了预防疟疾,应注意避免在夏末秋初时节直接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此外,适当饮用清凉饮品也有助于缓解症状并减少疾病的风险。
- 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室内通风,减少密闭空间中的人群聚集,这些都是减少疟疾传播的有效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不仅提供了对疟疾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还强调了适时调整治疗方法的重要性。通过理解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疟疾,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