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诗句: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译文:黄帝询问道:“为什么肺会让人咳嗽呢?”
注释:黄帝,即轩辕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帝王,代表中央和权威。“问曰”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提问方式,表示作者在提出问题。“肺”指的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与咳嗽有直接关系。“令人咳”意味着咳嗽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
赏析:这首诗是《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的开篇,通过黄帝的提问引出了关于咳嗽的讨论。岐伯作为古代医学家,对五脏六腑与咳嗽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强调了不仅仅是肺,其他脏腑的疾病也可能导致咳嗽。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