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甲乙经》作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诗句

黄帝内经 · 素问 · 咳论

译文

黄帝问道:六腑的咳症怎样治疗?它是由什么引起的?
岐伯回答说:五脏的长期咳嗽,会转移到六腑。如果脾久咳不止,那么胃也会受到影响。胃的咳嗽特征是咳嗽时呕吐,呕吐过度则可能排出虫体。肝脏的咳嗽持续不止,那么胆就会受到影响。胆的咳嗽表现为咳嗽后吐出胆汁。肺的咳嗽若未停止,大肠就会受到影响。大肠的咳嗽表现为咳嗽时出现腹泻(根据《甲乙经》记载的症状)。心脏的咳嗽如果未停止,小肠就会受到影响。小肠的咳嗽表现为咳嗽时失去气息,气息和咳嗽都随之消失。肾脏的咳嗽如果没有停止,膀胱就会受到影响。膀胱的咳嗽表现为咳嗽时出现遗尿。长期不愈的咳嗽会影响到三焦。三焦的咳嗽症状为咳嗽时腹部胀满,不愿意进食水饮。这些都是由于咳嗽聚集在胃中,影响到了肺的功能,导致多涕唾、面容浮肿以及气逆等症状。

注释

  • 帝:古代帝王自称,这里指黄帝。
  • 咳论:讨论咳嗽的病因、症状及其治疗方法。
  • 六腑:指心、肺、肝、脾、肾、大肠。
  • 安所受病:哪里受到了伤害或疾病的影响。
  • 五脏之久咳:指的是长时间持续存在的咳嗽,通常是指五脏中的肺、脾、肝、肾等。
  • 移于六腑:这些五脏的长期咳嗽影响到六腑的健康。
  • 脾咳不已:脾脏的咳嗽没有停止。
  • 胃受之:胃也受到了咳嗽的影响。
  • 咳而呕:咳嗽时伴随着呕吐。
  • 呕甚则长虫出:呕吐过于频繁以至于出现蛔虫从口中排出的情况。
  • 肝咳不已:肝脏的咳嗽没有停止。
  • 胆受之:胆也受到了咳嗽的影响。
  • 咳呕胆汁:在咳嗽的同时呕吐出胆汁。
  • 肺咳不已:肺部的咳嗽没有停止。
  • 大肠受之:大肠也受到了咳嗽的影响。
  • 咳而遗失(《甲乙经》作矢):咳嗽时伴有腹泻(根据《甲乙经》记载的症状)。
  • 心咳不已:心脏的咳嗽没有停止。
  • 小肠受之:小肠也受到了咳嗽的影响。
  • 咳而失气:咳嗽时伴随失去气息。
  • 气与咳俱失:气息和咳嗽一起丧失。
  • 肾咳不已:肾脏的咳嗽没有停止。
  • 膀胱受之:膀胱也受到了咳嗽的影响。
  • 咳而遗溺:咳嗽时伴有尿失禁。
  • 久咳不已:长时间的咳嗽。
  • 三焦咳状:指三焦的咳嗽症状。
  • 咳而腹满:咳嗽时感到腹胀。
  • 不欲食饮:不想喝水也不想进食食物。
  • 治脏者治其俞:治疗五脏的方法是针对相应的腧穴。
  • 治腑者治其合:治疗六腑的方法是针对相应的穴位。
  • 浮肿者治其经:水肿的治疗应通过经络进行。

赏析

这是一篇关于咳嗽病因、症状及其治疗方案的经典文献,由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形式呈现。文章首先提出了问题“五脏之久咳奈何?安所受病?”随后详细描述了六腑受到五脏咳嗽影响的具体症状,如脾、胃、胆、肺、大肠等器官的异常反应,如呕吐胆汁、腹泻等。最后,岐伯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对脏腑的特定穴位治疗以及通过疏通经络来解决水肿问题。整个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仅科学地解释了疾病的成因和病理机制,还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整体观和辨证施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