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当为下之误)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诗句: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文的人,他的理论必然能够验证于人;善于谈论古代的人,他的言论必然能够与今天的情况相符合;善于谈论人的人,他的见解必然能够让人满意。这样,道理就不会迷惑,关键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这就是所谓的明智。” 黄帝接着问道:“现在我向先生请教,希望您能告诉我,通过言语可以知道的事情,通过观察可以看见的东西,通过触摸可以感受到的东西,这些都能在我的身上得到验证,从而解开我的疑惑,您能否听到呢?”

注释:1.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号,这里代指提问者。2. 善言天者:善于谈论天文的人。3. 必验于人:必然能够验证于人。4. 善言古者:善于谈论古代的人。5. 必合于今:必然能够与今天的情况相符合。6. 善言人者:善于谈论人的人。7. 必厌于己:必然能够让人满意。8. 道不惑而要数极:道理就不会迷惑,关键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9. 明:明智。10. 发蒙解惑:解开疑惑。11. 可闻乎:能否听到呢?

赏析:这首诗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黄帝向岐伯请教关于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的问题。文章通过黄帝的提问,引出了九种不同的病因及其对应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强调了问诊、望诊、切诊在临证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同时,文章还通过对怒、喜、思、悲、恐、惊、寒、热、劳等九种病因所产生的病机和症状的讨论,揭示了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规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