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为出之误)鬲,侠(《太素》作使)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腹中论主要探讨了鼓胀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此病症表现为腹部胀痛,且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饮食失调。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释义及翻译:
- 症状描述:
-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黄帝询问伏梁病是如何得来。
-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岐伯回答称病变在肠胃外,难以治疗,治疗时过度按压会导致死亡。
- 病因分析:
- “帝曰:何以然?”
黄帝询问原因。
-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为出之误)鬲,侠(《太素》作使)胃脘内痈。”
岐伯解释称疾病从下向上发展会引发胃脘痛和内部脓肿,从上向下则会引起食管压迫和胃脘内痈。
- “此久病也,难治。”
这是一种长期难治的慢性疾病。
- 位置关系:
- “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
指出疾病的上下位置与预后的关系。
- 治疗对策:
- “勿动亟夺”
强调不应过度活动以免病情加剧。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是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不仅提供了有关鼓胀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的信息,还体现了中医对于内脏疾病的深刻理解和治疗方法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