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䐜胀而头痛也。
帝曰:善。
诗句翻译与注释
-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 译文: 黄帝问:这两种治疗方法我不能接受,原因是什么?
- 注释: “帝”指的是黄帝,古代中国的皇帝。“不可以服此二者”是指不能使用这两种方法治疗。“何以然”是为什么不能使用的原因。
-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 译文: 岐伯说:”热气剽悍,药气也是如此,两者相撞,恐怕会损伤脾脏。因为脾属土,而厌恶木,所以服用这种药物的,到了甲日和乙日就要重新讨论。”
- 注释: “慓悍”意为猛烈、快速。“甲乙日”指农历中天干地支对应的日期。“更论”表示讨论或重新评估。
-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 译文: 黄帝说:”很好。有人患有胸部肿胀、颈部疼痛、胃部膨胀、腹部胀满的病症,这是什么病呢?是怎么得的?”
- 注释: “膺肿”是指胸部肿大。“颈痛”、“胸满”、“腹胀”描述了不同的症状。“此为何病?何以得之?”询问这些症状的具体病因。
- 岐伯曰:名厥逆。
- 译文: 岐伯说:”这是厥逆的症状。”
- 注释: “名”在这里是“被称为”的意思。“厥逆”是一种中医术语,指的是气血逆流的状态。
- 帝曰:治之奈何?
- 译文: 黄帝又问:”怎么治疗呢?”
- 注释: 这里询问的是针对上述症状的治疗方法。
- 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 译文: 岐伯说:”如果用艾灸治疗就会变得沉默,用石头治疗就会变得狂躁,只有在两种方法的疗效相结合时,才能够治好。”
- 注释: “瘖”和“狂”分别是失去声音和行为失控的意思。“须其气并”意味着需要两种疗法同时并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 帝曰:何以然?
- 译文: 黄帝又问:”为什么呢?”
- 注释: 这里继续询问原因。
-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 译文: 岐伯解释说:”由于阳气上冲,阳有余,如果用艾灸,会使阳气深入到阴经,从而导致沉默;如果用石头治疗,阳气会虚弱,虚弱就会导致狂躁。只有两种疗法结合使用才能治愈。”
- 注释: “阳气重上”描述阳气上冲的情况。“灸之则阳气入阴”,艾灸能够使阳气深入阴经,导致沉默(失声)。“石之则阳气虚”,石头治疗会导致阳气虚弱。“虚则狂”,阳气虚弱则会导致精神狂乱。最后,强调只有将两种疗法结合起来治疗,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 译文: 黄帝说:”很好。怎么知道将要怀孕的人即将生产呢?”
- 注释: 这里询问的是如何判断一个人即将分娩。
-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 译文: 岐伯回答说:”虽然有病,但却没有明显的邪气反应。”
- 注释: “身有病”是指病人有病。“无邪脉”是指没有看到或感受到任何异常的脉象。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黄帝与岐伯之间的对话,主要探讨了不同治疗方法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岐伯的回答详细解释了每种治疗方法的潜在影响以及它们在治疗中的特定角色。通过这种方式,岐伯向黄帝展示了如何结合不同的治疗方式以获得最佳的临床效果。此外,这段对话也体现了中医药学中对疾病状态和个体差异的深入理解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