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病能论》,是关于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一篇重要文献,它详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该篇不仅强调了中医理论中脉诊的重要性,还通过具体的病症解析,展示了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来推断病因和病理变化,从而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下面将按照原文逐一解读:

  1. 深之细者:文中“深之细者”,意指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细微之处。这里的“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描述了医生在诊病时,如同用针去探测一样,细致地触摸和审视病人的脉象。这种细致的观察方式是为了更精确地捕捉到病情的细微变动,以便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发展程度。

  2. 聚者坚也:文章继续阐述,“聚者坚也,博者大也”,指出在脉象中,若脉象聚集且坚实则表示病情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反之,若脉象散开且宽阔,则可能预示病情有所缓解或好转。

  3. 上经者言气通天也:紧接着提到“上经者言气通天也”,表明《上经》部分讨论的是气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以及气的流动对人的健康状态的影响。这反映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即人体的健康状态与自然界的规律息息相关。

  4. 下经者言病变化也:而“下经者言病变化也”,则具体到了《下经》部分,它讨论了人体内部病理变化的过程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5. 金匮者决死生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意味着《金匮》部分专注于疾病的生死问题,提供了一些关键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帮助医者做出生死攸关的医疗决策。

  6. 揆度者切度之也:“揆度者,切度之也”,这里的“揆度”指的是一种精密的诊断方法,即通过对脉象的精细观察和测量来推断病情。

  7. 奇恒者言奇病也:最后一句“奇恒者言奇病也”,揭示了《奇恒》部分所探讨的特异病症,这些病症往往难以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解决,需要特殊的策略和药物。

《黄帝内经·素问》的《病能论》不仅是对疾病诊断方法的总结,也是对中医理论深度和广度的一次全面展示。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能够更有效地应对临床上的各种复杂情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