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
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岐伯的解答揭示了这一病症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首先,“胞之络脉绝”意味着人体内部的一个重要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在中医理论中,这通常与肾脏功能失调有关,因为肾主藏精,与生殖密切相关。因此,这种病症可能涉及到肾脏的虚弱或疾病。
“帝曰:何以言之?”表明黄帝对岐伯的解释感到好奇和困惑。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解释了病因:“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这意味着肾的病变直接影响到了与生殖相关的器官,进而影响了声音的正常发出。
“帝曰:治之奈何?”是黄帝询问如何治疗这一问题。岐伯的回答“无治也,当十月复”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可以直接治愈。相反,建议患者等待到下一个自然周期(即十月),届时身体将自行恢复。
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对某些病症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中医治疗策略的灵活性和保守性。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段历史记载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知识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医学的智慧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