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
岐伯解释道:“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译文

黄帝问:“有人患上胃脘部位的痈肿,应该怎样诊断呢?”
岐伯回答说:“要诊断这种病,应当先观察胃的脉搏,发现其脉象沉细,沉细主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属于胃脉,胃气逆则跳动过盛,显示热气聚集于胃口而不得散发,所以胃脘发生痈肿。”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如何通过诊察特定脉象来辨识和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岐伯首先解释了为什么胃部出现痈肿的原因——因为胃脉沉细并有气逆的现象,接着指出了人迎(代表胃脉)的异常表现,以及这些症状可能引起的身体反应。通过这样的解释,岐伯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式来理解病症及其成因,这对于古代医学的实践至关重要。

岐伯强调了脉象的重要性,并通过详细解释具体的脉象变化来指导医生进行诊断,这不仅展示了对生理学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施治原则。岐伯还提到了季节变化对疾病的影响,这在传统中医学中是一个重要方面,表明了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最后,岐伯提出了对于患者的具体护理建议,这也是整个《内经》中反复出现的医疗理念,即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环境因素来调整治疗方案。

这首诗反映了《黄帝内经》中关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深刻见解,强调了个体差异、季节影响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岐伯的解释,读者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一古老医学体系的精神实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