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䯒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厥论》篇,是一篇探讨厥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的重要文献。在这篇文章中,岐伯详细阐述了厥证的分类及其特点,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厥论》进行深入分析:

  1. 厥证概述
  • 定义与分类:《厥论》首先解释了厥证的概念,指出厥证是由于脏腑经络气血逆乱导致的四肢厥冷或厥热,以及猝倒不省人事等病症。根据阴阳气不相顺接,分为寒厥和热厥两种类型。
  • 病因病机: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厥证的具体原因,如阳气衰于下引起的寒厥,阴气衰于下引起的热厥,以及十二经脉各自特有的厥象。
  1. 六经厥逆症状
  • 手足厥冷:手足厥冷是厥证的一种典型表现,表现为四肢末端发凉,甚至出现脉搏微弱或消失的现象。
  • 腹满胀满:某些类型的厥证还会导致腹部胀满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正常饮食和消化功能。
  • 神志不清:严重的厥证还可能引起神志不清,甚至昏迷不醒的情况,需要及时诊治。
  1. 治疗方法
  • 泻火解毒:对于因邪气逆而引起的热厥,应采用泻火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清除体内的邪热。
  • 补虚泻实:对于因阳气或阴气不足引起的寒厥,应采取补虚泻实的治疗方法,通过调和阴阳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 调整饮食:适当的饮食调整也是治疗厥证的重要辅助手段,如避免过饱或过饥,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等。
  1. 预防措施
  • 调理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和暴饮暴食,有助于预防厥证的发生。
  • 适当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减少厥证的发生。
  1. 临床意义
  • 指导临床:《厥论》的论述为后世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在处理各种厥证时,可以根据文中的指导原则进行诊断和治疗。
  • 研究价值:通过对《厥论》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厥论》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中医对厥证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上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经验。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厥论》,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为人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