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甲乙经》作走)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甲乙经》作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胜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厥论》是中医经典之一,专门讨论了各种类型的厥证及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在这部经典中,岐伯详细地解释了“厥”的概念以及寒热两种不同类型的厥。以下是对原文的详细解读:

  1. 阳气与阴气的关系:文中明确指出,阳气衰于下则发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发为热厥。这表示阳气不足导致的寒厥和阴气不足导致的热厥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
  2. 足部与厥的关系:在解释热厥的原因时,岐伯提到阳经之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因此阳气盛则足下发热。这表明足部的温热感与阳气有关。
  3. 足底与厥的关系:同样,在解释寒厥的原因时,岐伯提到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说明足底至膝部的寒冷是由于阴经之气偏胜所致。
  4. 前阴与厥的关系:在描述热厥的病因时,岐伯提到了前阴是许多经脉聚汇之处,也是足太阴和足阳明经脉汇合之处,说明前阴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热厥的发生。
  5. 六经与厥的关系:岐伯进一步论述了六经脉的厥状病能,包括巨阳之厥、阳明之厥、少阳之厥、太阴之厥、少阴之厥和厥阴之厥,这些厥证反映了不同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导致的厥证表现。
  6. 阴阳失衡与厥的关系:文中强调,阳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不满。这说明阴阳失衡会导致身体各部分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厥证。

对于患者或感兴趣的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调养: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2. 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3. 情绪管理: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
  4.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5. 专业咨询:如有需要,应及时寻求中医专家的帮助,以获得更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通过深入阅读《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厥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阴阳来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这不仅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还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