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𦛗两旁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窻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喑门一穴。齐一穴。胷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蹻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黄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气穴论是古代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之一,由岐伯所著。在《黄帝内经》的《素问·气穴论》篇中,岐伯详细阐述了人体的穴位分布及其与健康之间的关联。下面将逐一分析这首诗的原文、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1. 原文
    脏俞五十穴。
    腑俞七十二穴。
    热俞五十九穴。
    水俞五十七穴。
    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中𦛗两旁各五,凡十穴。
    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
    两髀厌分中二穴。
    犊鼻二穴。
    耳中多所闻二穴。
    眉本二穴。
    完骨二穴。
    项中央一穴。
    枕骨二穴。
    上关二穴。
    大迎二穴。
    下关二穴。
    天柱二穴。
    巨虚上下廉四穴。
    曲牙二穴。
    天突一穴。
    天府二穴。
    天牖二穴。
    扶突二穴。
    天窻二穴。
    肩解二穴。
    关元一穴。
    委阳二穴。
    肩贞二穴。
    喑门一穴。
    齐一穴。
    胷俞十二穴。
    背俞二穴。
    膺俞十二穴。
    分肉二穴。
    踝上横二穴。
    阴阳蹻四穴。
    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2. 译文
    脏俞有五十个穴位,腑俞有七十二个穴位,热俞有五十九个穴位,水俞有五十七个穴位。头顶部有五行的穴位,每一行都有五个穴位,总共二十五个穴位。腰部两侧各有五个穴位,总共十穴。大椎上方两旁各有一穴位,共有两个穴位。眼睛周围的瞳子和浮白有两个穴位。大腿外侧的凹陷处有两个穴位。膝盖旁边的犊鼻有两个穴位。耳朵中的很多穴位可以听到声音。眉毛根部有两个穴位。完骨有两个穴位。项部的中央有一个穴位。枕骨有两个穴位。上关有两个穴位。大迎有两个穴位。下关有两个穴位。天柱有两个穴位。巨虚上下廉有四个穴位。曲牙有两个穴位。天突有一个穴位。天府有两个穴位。天牖有两个穴位。扶突有两个穴位。天窻有两个穴位。肩解有两个穴位。关元是一个穴位。委阳有两个穴位。肩贞有两个穴位。喑门是一个穴位。齐是一个穴位。胷俞有十二个穴位。背部的俞有十二个穴位。膺俞有十二个穴位。分肉有三个穴位。脚踝上的横穴有两个穴位。阴阳蹻有四穴。水俞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热俞位于气的穴位,寒热俞位于两骸厌中的二穴。大禁有二十五处,位于天府下方五寸的地方。总共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是针刺通行的路径。

  3. 注释

  • 脏俞:指脏腑的特定穴位,用于治疗与脏腑相关的疾病。
  • 腑俞:指脏腑的特定穴位,用于治疗与脏腑相关的疾病。
  • 热俞:指治疗热性疾病的特定穴位。
  • 水俞:指治疗水肿性疾病的特定穴位。
  • 头上五行:指头部的五个主要穴位,每个穴位都对应一个特定的功能,如开窍、清热等。
  • 中𦛗两旁各五:指中脘穴两旁各五个穴位的名称。
  • 大椎上两旁各一:指大椎穴上两旁各一个穴位的名称。
  • 目瞳子:指眼白部分,是中医观察面部表情的重要部位之一。
  • 浮白:指额头部分,是中医观察面部表情的重要部位之一。
  • 髀厌分中:指股部外侧凹陷处的穴位名称。
  • 犊鼻:指膝关节后方的凹陷处的穴位名称。
  • 耳中多所闻:指耳朵内部的穴位名称,具有调节听力的作用。
  • 眉本:指眉头部分的穴位名称,具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 完骨:指头部后颈部的穴位名称,具有调节颈椎的作用。
  • 项中央:指颈部正中央的位置,是针灸常用的穴位之一。
  • 枕骨:指头枕骨部分的穴位名称,具有安神的作用。
  • 上关、下关、天柱:指手部和颈部的穴位名称,具有调节手部和颈部功能的作用。
  • 巨虚上下廉:指腹部的穴位名称,具有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
  • 曲牙:指口角旁的穴位,具有调节口腔功能的作用。
  • 天突:指喉结下方的穴位,具有调节呼吸功能的作用。
  • 天府:指胸部的穴位名称,具有调气养血的作用。
  • 天牖:指眼部附近的穴位名称,具有明目保健的作用。
  • 扶突:指锁骨下方的穴位名称,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 天窻:指颈部的穴位名称,具有疏通经脉的作用。
  • 肩解二穴:指肩部的穴位名称,具有缓解肩部疼痛的作用。
  • 关元一穴:指腹部的脐孔下方约一寸处的穴位,具有调理下焦的作用。
  • 委阳二穴:指腿部内侧的穴位名称,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
  • 肩贞二穴:指肩部的穴位名称,具有缓解肩部疼痛的作用。
  • 喑门:指咽喉附近的穴位名称,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 齐一穴:指颈部前方的穴位名称,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
  • 胷俞十二穴:指腹部的十二条重要经脉的穴位名称,具有调和脾胃的功能作用。
  • 背俞:指背部的特定穴位,用于治疗相关部位的疾病。
  • 膺俞:指胸部的特定穴位,用于治疗相关部位的疾病。
  • 分肉:指手臂肌肉的部位,具有调节肌肉紧张和放松的作用。
  • 踝上横:指小腿外侧的横纹部位,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
  • 阴阳蹻四穴:指四肢的特定穴位,具有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
  • 水俞在诸分:指水湿之气遍布全身各处的穴位,具有利湿消肿的作用。
  • 热俞在气穴:指热邪存在于体内各处的穴位,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 寒热俞:指寒热邪气存在于体表或内脏的穴位,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
  • 大禁二十五:指避免针刺的危险区域,共二十五处,具体位置需要根据实际病情而定。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而《气穴论》则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气穴论》详细描述了人体穴位的分布与功能,以及如何通过针灸进行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