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皮𤸷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衂,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地乃燥清,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火乃眚,)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脽痛动转不便也,厥逆。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诗句翻译与注释:
-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皮𤸷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 解释:太阳主管天气,寒气下降,心火上升,火势旺盛,丹色显现,金属元素受到损害。冬季寒冷,气候清冷,胜者为水寒,火气旺盛。人们感到心热烦躁、口干舌燥、流鼻涕、打喷嚏、喜欢悲伤、多次叹气、热气妄行。寒冷又回归了,霜雪不会如期降临,记忆力减退,甚至心痛。土壤湿润,水源丰富,寒气侵袭人体,形成沉浊之气,潮湿之气使万物发生变化,水饮在腹中积聚,造成中满不食,皮肤皱缩,肌肉疼痛,筋脉不利,严重时会出现腰腿肿胀、背部痈疽。
-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
- 解释:厥阴主管天气,风气下降,脾脏之气上升,导致土地隆起。黄色的病兆出现,因为土被革运。人们体重增加,肌肉萎缩,食欲减少,口齿干燥。风吹拂在空中,云物摇动。眼睛转动,耳朵轰鸣。怒火过盛,地面因此成为炎热之地,大热消铄物体。赤色的洪水泛滥。昆虫多次出现,江河水流不结冰。疾病的爆发迅速。
-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衂,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地乃燥清,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
- 解释:少阴主管天气,热气下降,肺脏之气上升,白色星象显现,金属元素发挥作用,草木出现灾害。人们出现喘息、呕吐、寒冷、发热、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大暑季节来临,严重的甚至疮疡溃烂。金属被烁烧流失。土地变得干燥和清洁,凄凉的气息频繁到来。人们感到胁肋疼痛,经常叹息。肃杀之气盛行于大地,草木开始变化。
-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火乃眚,)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脽痛动转不便也,厥逆。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 解释:太阴主管天气,湿气下降,肾脏之气上升,黑色星象显现,水位变化。火位受到影响。空气中充满灰尘和云雨。人们胸部不适,阴囊下垂(男性疾病),元气衰弱到无法活动的程度。当时会有腰腿疼痛、难以转身的症状。天地之间阳气收敛,阴气兴盛。蛰伏的动物早早地返回地面。心脏下方感到疼痛。大地开裂并冻结坚硬。小腹疼痛。食物时常受到损害。如果克乘金(木金相生),则水增多;如果克乘水(火水相济),则味道咸。水的运行受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天文、地理、气象以及人体生理的变化来描述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自然现象和对人体的影响。例如,“太阳”代表夏季,主火气、热气等;“厥阴”代表春季末或夏初,主风、寒、湿等。每个季节的自然现象和人体的反应都紧密相连,展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诗中的“火”“土”“水”等概念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元素,也暗示了人体脏腑的功能和疾病状态。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展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和季节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