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终始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
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
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
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
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常政大论是一篇探讨五行理论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医学文献。岐伯作为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在此篇中阐述了“五运”的概念,其中“五运”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运行和变化,对应着四季的推移和方位的变化。下面将详细解读原文:

  1. 五运的生成与特点:文章开篇就提到“神机”,指的是内在的生命力或动力,它决定了万物的生长、衰退和转化。而“气立”则指外在环境的气候条件,如风、湿、燥、寒等,它们决定了物候的表现和生物的生长发育。这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 气与形的关系:气不仅影响事物的生长和发育,还通过形表现出来。气散则形成具体形态,气布则促进蕃育,而气终则带来事物的变化。这表明万物的生命周期与气的流动密切相关。

  3. 五味与生化的关系: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生化过程和结果。例如,太阴在泉对应的年份,其特点是清毒不生,味道甜而气味辛;阳明在泉则相反,特点是湿热毒不生,味道酸而气味湿。这种对不同季节五味变化的细致描述,反映了中医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和精准把握。

  4. 地气与天时的关系:文章进一步阐释了地气如何制约天时,即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某种气候的形成。比如,少阳在泉的寒毒不生是因为当地气候偏寒,因此需要用辛味来治疗。这种关系体现了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常政大论不仅是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论文,更是一种哲学思考和实践指导。通过对五运、五味、地气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宇宙间微妙而复杂的联系,为后世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