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 原文:黄帝问曰: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
- 译文:黄帝问道:十二脏腑之间相互协调,如果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位置,导致神志不清晰或者面色不红润,担心邪气侵犯,应该如何治疗?
- 注释:这里讨论了十二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 原文: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
- 译文:岐伯恭敬地叩头再拜,回答道:“您的问题真是全面啊!”他解释说,这个原理是非常深奥和真实的,这不是一般的帝王能了解的,这确实是与天地之气相通的道理。
- 注释:《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息息相关,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 原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
- 译文:心脏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以针刺手少阴穴。肺部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以针刺手太阴穴。
- 注释:这里的“君主”是指五脏中的心脏,而“相傅”则指的是肺的功能,如调节水液代谢和呼吸等。
- 原文: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
- 译文:肝脏是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以针刺足厥阴穴。胆囊是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以针刺足少阳穴。
- 注释:在这里,“将军”通常指的是肝的功能,如藏血和主疏泄;“中正”则是指胆囊的功能,如储存胆汁。
- 原文: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
- 译文:心包络是臣使之官,喜悦快乐出焉,可以针刺心包络所流之处。脾是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以针刺脾的源头。胃是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以针刺胃的源头。
- 注释:这里提到的“臣使之官”、“谏议之官”和“仓廪之官”分别指心包络、脾气和胃的功能。
- 原文: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
- 译文:大肠是传送和变化食物的官职,可以针刺大肠的源头。小肠是接受和储存食物的官职,可以针刺小肠的源头。肾脏是制造力量的官员,技巧和能力从它发出,可以针刺肾脏的源头。三焦是疏通和排泄的官员,水道由它流出,可以针刺三焦的源头。膀胱是储存精液的官员,当精液被气化时才能排出,可以针刺膀胱的源头。
- 注释:《黄帝内经》将人体各个器官比作自然界中的官职,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 原文: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
- 译文:所有这些十二种器官都不能失去。因此刺法有全神养真的宗旨,也有修真的方法,并不是为了治疗疾病。所以要修养和保持精神状态,道家认为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经常保持并加固基础。精气不会散失,神守不会分离。但是即使神守存在并且没有离开,也是完整的真气,人如果失去了精神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至高的真理在于天道玄奥。
- 注释:道家哲学强调精神的重要性,认为精神与物质世界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的这些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精神世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