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诗句

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译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立在旁边,黄帝说:你所学的书籍和接受的医术都很多了,试着说说其中的得失,以及如何能够获得这些知识,又是如何失去的呢?
雷公回答说:按照经传传授的医术学习,都是说自己精通,但有些地方是会有差错的,请让我陈述一下其中的情况。
黄帝说:你现在还很年轻,智慧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吗?还是因为想要杂揉不同的东西而说的呢?经脉有十二条,络脉有三百六十五条,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医生们也是按照这个来使用的。之所以不能全部准确,是因为精神不专一,意志不安定,对外在内方面都失去了联系,所以时常会疑惑、害怕。诊断不懂得阴阳逆顺的道理,这是治疗中的一个失误。
学习医术没有坚持到底,胡乱地做一些杂术,胡乱地谈论道理,改变名称自称有所成就,胡乱地使用针石,最后留下自己的罪过,这是治疗中的第二个失误。
不选择贫富贵贱的住所,坐着的舒适与不适,身体感受的寒温,不合适的饮食,不知道人的勇怯,不知道怎样比较,这样是很容易混乱的,但是不能够使自己明白清楚,这是治疗的第三个失误。
诊断疾病时不问起因(病因)就开始诊治,担忧忧虑饮食的失常,起居的过度,或者受到药物的伤害,如果不首先讲明这些问题,突然拿着脉象(指寸口),怎么能知道是什么病呢?随意地议论命名,最终陷入困境,这是治疗的第四个失误。

注释

  1. :这里指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2. 雷公:即雷公穴(位于人体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方凹陷处)。
  3. 明堂: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以堂为中心,四周设门。这里泛指治病的地方。
  4. 十全:指医术上要求达到的最高境界。
  5. 精神不专,志意不理:精神不稳定,心思不集中。
  6. 外内相失:外界和体内情况相互背离。
  7. 阴阳逆从理:阴阳的对立和顺应的关系。
  8. 治之一失:治疗的第一个失误。
  9. 治之二失:治疗的第二个失误。
  10. 治之三失:治疗的第三个失误。
  11. 治之四失:治疗的第四个失误。
  12. 贫富贵贱之居:指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
  13. 忧患饮食之失节:忧虑和饮食不规律。
  14. 起居之过度:过度劳损。
  15. :这里指的是药物或其他有害物质对人造成的伤害。
  16. 寸口:脉诊的部位,即手腕内侧的动脉。
  17. 妄言作名:胡乱地说话和命名。
  18. 妄用砭石:胡乱地使用针石。
  19. 后遗身咎:后来留下自己的身体上的罪责。
  20. 不先言此:没有首先提及这个问题。
  21. 卒持寸口:突然拿起脉象。
  22. 何病能中:怎么会知道是什么病?
  23. 妄言作名,为所穷:胡乱地说话和命名,导致自己陷入困境。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年轻的医师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通过描述医师的学习态度、方法和遇到的挑战,展示了医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法。同时,也反映了医学教育和实践的重要性及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