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交并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是一篇讨论人体阴阳气盛衰及其对健康影响的重要文献,它深刻阐述了中医学关于疾病诊治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哲学思想和临床诊疗原则。以下是对该文献的逐句解读:

  1. 阴阳之气: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
  2. 阴阳交会: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
  3. 阴阳并交: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
  4. 阳气先至: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
  5. 阴气后至: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
  6. 诊之道: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
  7. 先后阴阳: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
  8. 奇恒之势: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
  9. 诊之要义: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
  10. 诊断方法: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

《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不仅是一部医学专著,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通过对阴阳气的讨论,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同时,通过诊之道,强调了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